峡山区太保庄街道创新打造居民“身后事”服务保障新模式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15 05:46

峡山区太保庄街道立足“孝德文化之乡”传统优势,殡葬一条龙4008341834以党建为统领,构建殡葬服务新格局。创新实施移风易俗“三化工程”,通过建立基层服务体系、推行丧事简办、实施减项降费等10项惠民措施,实现居民“身后事”办理时限压缩75%、费用降低80%,推动形成移风易俗殡葬改革新模式。

构建“全链条”制度体系,殡葬服务推进移风易俗规范化

立足基层治理创新,围绕组织协同、制度规范、队伍建设三方发力,构建覆盖事前指导、事中监管、事后评估的全链条殡葬服务体系,实现服务标准完整统一。街村联动强根基。构建街村协同体系,街道党工委书记任移风易俗殡葬改革领导小组组长,殡仪馆村党组织书记兼任孝德理事会会长,建立街道孝德服务站统筹、80个村级孝德理事会落实的组织体系。街道制定出台《居民“身后事”管理服务暂行办法》,推行民政事务一体化运行模式。村级层面实行“村两委干部+乡贤能人”协同治理模式,确保服务标准全域统一、政策执行精准到位。制度保障固根本。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修订必选条款,建立“三公开一监督”机制,丧葬一条龙通过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政策减免全公开,服务质量接受党员群众评议,实现殡葬服务全流程透明化,群众满意度显著提升。队伍建设提质效。组建400余人的专业服务队伍,实施“双培养”工程,白事公司将15名孝德理事会骨干优先确定为党员发展对象,21名村两委成员培养成孝德事务服务能手,定期开展职业道德和廉洁从业培训。

培育“全周期”孝德文化,提升移风易俗自主化

聚焦人文关怀内核,贯通生前孝养、逝后礼葬、多元共治三大环节,丧葬服务公司培育“厚养礼葬”文化生态,推动殡葬服务从基础保障向精神慰藉转型升级,带动白事简办率提升至100%、孝德实践覆盖率达100%。文化浸润树新风。打造“一村一品”孝德文化工程,建成孝德文化广场、孝道文化墙,设立孝德文化大讲堂,殡葬礼仪服务举办“祈福祝寿百家宴‘艾’在端午弘孝德”主题活动以及“九九重阳孝亲表扬大会暨第一届孝德文化节”等活动。创新设立孝德基金,采取“子女赡养费+集体补贴”模式,构建“子女尽孝、集体助力、社会参与、政府保障”的孝德培育机制。移风易俗倡文明。推行“白事十不”移风易俗倡议活动,丧事办理时限压缩至1天,人力成本降低80%。累计评选孝德人家11527户、“五星”孝德人家1330户,树立“厚养礼葬”价值导向。多元共治促和谐。实施党员干部带头行动,295名党员签订文明治丧承诺书,带头简办白事,引领节俭风尚。开设“孝德讲堂”,邀请模范人物现身说法,受众达1.5万人次。

健全“全维度”服务保障,深化移风易俗普惠化

紧扣民生需求导向,打造经济可负担、情感可依托、风俗可持续的全周期便民服务体系。惠民工程减负担。推行“一免一降一规范”行动,累计免除基本殡葬服务费18万元,减少丧葬运输费用6万元,规范丧葬行业从业人员管理,让群众真正实现“暖心葬”。设立孝德用品便民服务中心,建立特殊群体关怀机制,为低保户、五保户等困难家庭减免费用2万元。暖心服务提质效。优化“身后事”办理流程,整合社区、村居、卫生院、派出所等多部门资源,实现死亡证明、户口注销、火化证明等事项“一次办好”。创新村级服务模式,在西树村开展试点,孝德理事会全程提供方案制定、车辆调度、场地布置等标准化服务,办事时限缩短85%以上。立体监管保权益。深化拓展“一支队伍管执法”机制,开通24小时监督热线,创新“红黑榜”公示制度,对履行职责不到位的孝德理事会及其成员实施退出机制,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目前,太保庄街道移风易俗殡葬改革已惠及辖区近6万群众,大操大办等陋习全面革除,孝老爱亲蔚然成风,“孝德太保 以礼相待”已成为靓丽名片。

移风易俗是一场长久的攻坚战,当下,峡山区正以移风易俗殡葬改革为支点,撬动民生服务提质增效,让逝者安息更有尊严,让生者慰藉更具温度,让“慎终追远”的传统绽放新彩。

通讯员 | 张晓港 林志强

编辑 | 韩 钦

初审 | 韩 瑜

复审 | 王光军

终审 | 王光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轻触阅读原文

峡山发布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原标题:《党建引领聚民心 孝德文化树新风——峡山区太保庄街道创新打造居民“身后事”服务保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