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杜月笙墓地:破败不堪,朝向上海,墓碑上方的八个字令人深思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30 17:51

原创 台湾杜月笙墓地:破败不堪,朝向上海,墓碑上方的八个字令人深思

2025-01-26 17:00

发布于:天津市

说到民国时期的上海,除了灯红酒绿和十里洋场之外,还有一个组织也让人无法忽略,那就是上海青帮。

作为青帮头目的杜月笙,他在台湾的墓地却是破败不堪,朝向上海,墓碑上刻着八个字引人深思。

慌忙逃往香港

杜月笙是近代中国上海青帮中最著名的人物,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

作为上海滩最著名的人物之一,杜月笙却没有死在上海,更没有葬在上海,而是死在香港,葬在台湾。

但是,作为土生土长,又在上海发迹的本地人,杜月笙对故乡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台湾的墓地也是面朝上海的。

墓地选在台北的大兴山,如今早已没有了往日的风光,在风霜侵蚀之下,显得颇为破败。

上面刻有“义节聿昭”“誉闻永彰”八个大字。

“义”指的是义气,“节”则是品节之意,这四个字是蒋介石所题,蒋介石的意思是杜月笙的义气和品节理应书写下来让全天下都知道。

然而,杜月笙所做之事对于他蒋介石来说是有用的,但对于中国的革命来说却无一利。

杜月笙幼年丧母,幸由外祖母收养。

1903年,杜月笙只身一人来到十里洋场,先到水果行当学徒,后拜青帮“通”字辈陈世昌为“老头子”。

1921年与

黄金荣、张啸林

结成把兄弟,成为上海青帮头目之一,并与黄金荣、张啸林合办三鑫公司,任董事长,靠贩卖烟土起家。

自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他长期周旋于党政军商和黑白两道之间,与黄金荣、张啸林并称为

“上海三大亨”

前半生的杜月笙可谓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头无两。

但是再风光的人物也抵不过时代洪流的裹挟。

杜月笙本来与蒋介石有着很深的交情。

早年蒋介石在黄金荣、虞洽卿、杜月笙等人的帮助下,不仅在上海滩站稳了脚跟,而且还投身于

孙中山

所领导的革命运动,迈开了其在政治舞台上的第一步。

1927年,已是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率军进入上海,杜月笙、虞洽卿不遗余力地为蒋介石提供军费,并利用青帮势力帮助蒋介石“清党”,亲手制造了屠杀数百名共产党人的

“四一二”政变

杜月笙还诱捕并杀害了上海总工会委员长

汪寿华

,为蒋介石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后,蒋、杜在上海更是亲密合作。

“剿共”和抗战期间,杜月笙成为蒋介石统治上海的幕后功臣。

如果没有杜月笙对蒋介石不遗余力的帮助,估计空有先进武器的蒋介石还是没有办法抓住在上海地下网络活动的中国地下党,没准还要吃上大亏。

杜月笙,这样一个蒋介石倚重极深的江湖挚友,在1949年国共内战已成定局,国民党溃败撤退之际,其本人也临老且病之时,却选择了避走香港,而不跟随蒋介石到台湾。

1949年4月10日,下台的总统蒋介石,在上海复兴岛召见杜月笙,告诉他上海可能失守,希望他认清形势,及早携带全家离开上海,迁往台湾,否则共产党决不会放过他。

杜月笙当面感谢蒋介石对他的关怀,表示回去准备准备,但没有说明准备走还是留。

杜月笙回到公馆,思想上着实斗争了一番。

他心里明白,留在上海,蒋介石不放心,也决不允许他“变节投敌”;如果还死抱着蒋介石的大腿,追随他赴台湾,结局无非寄人篱下,势如软禁。

这些年来,蒋介石对自己又打又拉,需要时利用,用不着时一脚踢开,就像“夜壶”一样,被利用完了,朝床底下一-塞,自己已经是吃足了苦头。

如果真的留下来不走,共产党能原谅他在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屠杀革命烈士所犯的罪行吗?

虽然有不少民主人士来劝过他,说中共需要他的帮助,可以将功抵罪,为此那些人足足与他谈了好几个小时,但是杜月笙仍然很是不放心。

他知道自己从前对共产党做的事不是一时就能还清的,按照杜月笙的想法,他并不相信共产党愿意放过他。

所以,经过利弊得失的再三权衡,杜月笙最后还是决定走!

但不是去台湾,先到香港避避风头再说。

这也是杜月笙老谋深算、惯用的绝招。

当年抗战烽烟初起时,他就是选择香港,先到那里站站脚。

因为只有那里可进可退,可以看看苗头再另作打算。

死后葬于台湾

赴港的交通工具选择了轮船,杜月笙因哮喘病时常发作,再也不敢乘坐飞机。

在这个特别时期,船票也特别抢手,凭他“上海闻人”杜月笙,也仅仅搞到一张头等舱票,其余均分散在各个舱位里。

孟、姚只得轮流到头等舱中服侍老杜。

杜月笙等人到了香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

好在来之前,杜的一个门生以6万港币顶费,替他在坚尼地台18号底层租下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房产商是陆根记营造厂的陆根泉,陆仍住楼上。

这就是杜月笙在香港的杜公馆。

虽说也有三房一厅,可是妻妾儿孙、管家佣人一大群,也就成了住房困难户了,比起上海华格臬路杜公馆再加上18层楼的豪华公寓,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为此,杜月笙让孙夫人带着子媳搬出坚尼地台,另赁住房,而两个女儿只能打地铺睡在阳台上,次日早上再将铺盖卷起。

由于四天的海上航行,本来已患有严重哮喘病的杜月笙病势一天天加重。

幸有孟小冬体贴人微地侍奉左右,悉心调理,给了杜月笙莫大的安慰。

然而,在香港的日子也并不太平。

台湾当局仍然不想要放弃杜月笙,所以不断地派人去台湾拉拢杜月笙,希望他来台。

但是杜月笙全部都婉言谢绝,非常地坚定。

无奈之下,他们决定退让一步,让杜月笙留在香港,但是要为台湾方面做事,但是依然被杜月笙拒绝。

台湾当局让杜月笙留在香港为台湾办事主要是想以杜氏之威望,帮蒋介石继续在港澳敛财,不过杜月笙早就看穿他们的把戏,也没答应。

香港没有成为杜月笙理想的养病之地,是非不断。

台湾当局见杜月笙不肯与他们很好合作,威胁利诱也不起作用,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便开始动用“神经战”打击杜月笙,使他的身体每况愈下。

4月的一天,台湾方面忽然派人来到香港,特地去见杜月笙,和他说大事不好。

他们谎称,上海方面早就被共产党解放,参与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人都要遭到清算,针对的就是杜月笙和黄金荣还有杨虎等人。

现在黄金荣和杨虎都还在大陆,他们两个肯定是插翅难飞了,最难办的是共产党方面准备来香港将杜月笙压回去执行死刑。

在这种关头之下,他们劝杜月笙还是赶紧去台湾保命,那里是国民党的地盘,共产党奈何不了。

这本是拙劣的谎言,但是屡受惊吓的杜月笙当时已经无法分辨,信以为真了。

这就导致本就身体不好的他多日难以入眠,思虑过重导致神经衰弱。

幸好有孟小冬为他及时查明真伪,证明全是无稽之谈,杜才稍安下来。

然而,台湾当局却不肯善罢甘休,又生毒计。

4月下旬的一天,杜月笙像往常一样听着收音机吃早餐,突然听见美联社驻台北的记者报道说自己已经摆脱了中共,而且早就从香港出发,于本月23日抵达了台湾,而且国民党的军政要员还来迎接了。

这个消息把杜月笙吓得肝胆俱裂,当时就倒了下去,费了半天才缓过劲来。

后经破悉,这一离奇消息也是台湾方面策划的“神经战”之一。

杜月笙经过几次三番的折腾,确是憔悴到了极点,延至7月竟一病不起,神智不清,常说胡话,病情日趋恶化。

8月1日,杜月笙精神似乎好了些,老友杨志雄前来探病,杜月笙把房门关上,然后他对这位知交严肃地说道:“我告诉你,我不想活了。”

这让杨志雄着实是大吃一惊,不知道为什么杜月笙会有轻生的想法。

杜月笙继续说道,自己存在香港的钱,基本上都用光了,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但是杨志雄却很是不忿,他说,杜月笙一生仗义疏财,且多年以来经营走动,有不少关系在外,还救过不少人的性命也做过无数次好人,总有人该来报恩,怎么还会劳烦他自己考虑钱的事情。

但杜月笙只是摇头。

之后,杜月笙一心想死,他的病自然也就一天天地加重起来了。

他让大女儿

杜美如

从香港汇丰银行保险箱中取来了一包东西,杜美如原以为里面应该是家中这些年剩下的积蓄,谁知道里面都是些“借条”,少则五千美元,多则几百根黄金,而借款人大多都是从前走动的一些国民党政府军政大员。

然后他把这些纸条一张张撕碎,杜美如感到愕然。

看到女儿不解的神情,杜月笙说,他没有留下什么财产,但是孩子都已经长大,可以自力更生了,这些借条不是钱,留着是祸害。

杜月笙在弥留之际,让秘书胡叙五打电报给他在台湾的得意弟子

陆京士

:“病危速来!”陆接电后于8月2日抵港。

陆京士是杜月笙情同骨肉的最得意的门生。

之前杜月笙一直焦急地在等陆京士来,一且陆来到,他便心满意足了,从此他仿佛只有躺在床上等死这一件事了。

从8月2日至16日,杜月笙一直没有离开过病榻,喘疾时而发作,神志涣散,白天夜里,时醒时睡,已无规律,侍候他的人不敢离开半步,有时刚一走开,杜月笙又会睁开眼睛有气无力地喊:“妈咪!”“京士!”或者是:“娘娘!”

8月11日,杜月笙一心速死,了无求生的欲望,他唉声叹气地对身旁的陆京士一人说,人生乏味,再也没有任何人受过像他这样的罪。

8月14日下午,昏迷中的杜月笙又一次醒来,似乎想说什么,姚玉兰、孟小冬连忙趋前询问,杜竟说不出话来,泪水直流。

孟小冬为他抹去眼泪,并劝慰道:“杜先生,你放心好了!”

只听杜月笙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向两位夫人关照:“我死后,要穿长袍马褂……要买好一点的棺材,以后要运回上海……高桥……”

8月16日下午4时50分,当年叱咤风云,上海滩上的大亨杜月笙在香港坚尼地台18号寓所咽下了最后一口气,时年64岁。

8月16日傍晚,杜月笙移灵

万国殡仪馆

8月19日上午10时大殓。

亲临致祭的各界人士达2000余人,挤满了万国殡仪馆里里外外。

10时大殓之前,家属亲友在痛哭声中,列队瞻仰遗容,见杜月笙最后一面,孟小冬伤心泪尽,当场晕厥,经医生救治方告苏醒。

滞留在港的京剧名伶马连良、张君秋、俞振飞等均到灵前祭拜。

大殓毕,杜月笙灵柩被移至东华医院义庄停厝。

1952年10月,姚玉兰接到宋美龄的电话,邀请她去台湾定居。

1952年10月25日,为杜月笙灵榇移台之期。

院义庄之交通,座车络绎不绝,各方亲友纷纷前往奠别。

杜月笙灵榇移台的切事务悉由香港东华医院主席

李应生

亲自负责主持。

该院为防止歹徒滋事,保护灵榇登轮之安全,事先并未对外公布,所以前往奠别之吊客,仅有先生相交有年之亲友及恒社同仁约二百余人。

是日上午9时15分,东华医院主席李应生率同该院全体工作同仁设奠公祭。

随后,各亲友及恒社同仁循序焚香奠别,灵堂布置,庄严肃穆,四周白壁,备形哀戚。

11时灵榇移出中堂,安置于特备之大型汽车上,并覆以素缎,上书“归依国土”四字,下为前往奠别之亲友题名。

中午12时,灵辆到达敌产码头,太古轮船公司亦派员在场照料,李应生先生与送往码头之亲友复于灵柩登轮前作最后之祭奠,祭毕,盛京轮员工已全部准备妥善,并启门迎接。

至下午1时灵柩移置盛京轮之大舱,该轮并于下午5时起碇,乘风破浪,驶向台湾。

盛京轮于27日下午7时35分,驶抵基隆港口,载来此一代人豪之灵辆,金廷荪先生特嘱其哲嗣金元声随同姚夫人暨公子维垣、女公子美如、美霞等随轮侍柩到台。

当时赴基隆码头迎灵亲友及恒社同仁约三百余人。

基隆各界人士,于闻悉杜月笙灵柩抵台,纷纷空巷来集,参与祭吊,并对杜月笙之逝,相予嗟叹。

8时30分,灵柩在哀乐声中自盛京轮上以起重机徐徐移吊登岸。

8时50分,首由许世英、李石曾、洪兰友等在码头祭奠,旋由基隆市轮船公司设奠吊祭,于9时15分祭毕,最后由四周缀以素花之大卡车载运灵榇直驶台北,暂寄极乐殡仪馆。

杜月笙墓地选在台北县汐止镇大兴山,1953年6月墓地竣工,6月28日正式安葬。

是日上午8时起,位于台北市南京东路之极乐殡仪馆,吊客络绎莅止。

灵堂门首额书“杜月笙先生灵榇安厝祭堂”,灵堂内布置简单肃穆,正中恭悬“总统”颁题“义节聿昭”四字之横额,下置杜月笙遗像,各色供果、陈列供桌、素烛清香、烟云缭绕、四壁满挂挽联祭幛,先后前往致祭者约数千余人。

10时45分,安葬委员会由于右任“院长”主祭,许世英、王宠惠、等三十余人陪祭。

祭奠完毕,至11时移灵发勒,首由警察局摩托警车分列前导,继为丧旗、素坊、乐队、遗像、灵辅、殿后执绋者所乘大小汽车约百余辆,由南京东路口向中山北路南行,再折往中正东路。

出殡行列浩荡,绵延里许,载往汐止,沿途有不少台湾民众都出来观看。

11时45分,杜月笙的抵达汐止,汐止镇公所特假人山路口设奠公祭,并于路祭所在,扎有素坊,李胜德镇长代表全体镇民献祭之后,以红缎覆盖之灵榇,由十六人抬至街后里大尖山麓之眉地,至12时整举行安厝典礼。

许世英、于右任、何应钦、陈训念暨亲友等五百余人,均冒盛暑亲临墓地致敬。

台湾省新闻处电影制片厂”,亦于是日派员莅场拍摄电影片。

灵榇于下午12时30分进厝,家属在墓前备馔祭奠,邻近高僧亦特趋至墓地献诵佛经。

杜墓呈半圆形,墓穴,上刻有蒋中正书写的“义节聿昭”四字。

其下为张群所书的“誉闻永彰”四字。

墓地恰与静修禅院比邻而居,四周苍松翠竹,杂花生树,晨昏之际,钟磬梵音与鸡犬之声相应。

墓地由祁大鹏先生勘定,墓地经一.蜿蜒甬道而人,甬道前矗立石牌坊一座,

墓穴坐东南而面西北,遥遥对着上海浦东方向,是为了让杜月笙望见故乡——上海高桥。

2001年,杜月笙长女杜美如带着女儿、女婿回到阔别52载的家乡上海走走看看。

在沪期间,她曾接受记者采访,打算要把她在约旦和阿联酋的中华餐馆盘掉,然后在上海买一套房子,也好叶落归根,并表示自己虽已过古稀之年,但还要完成一一个历史使命,这就是把安葬在台湾汐止的父母亲的坟墓迁到上海浦东高桥老家,了却父亲的遗愿。

然而,十几年过去,杜美如也没有实现父亲的遗愿,杜月笙仍然魂葬台湾。

回不去的故乡

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有许多人离开家乡,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不管是贫贱还是富贵,在时代的洪流面前都是平等的,杜月笙生前死都不愿应蒋介石之邀请前往台湾,死后却葬在了那里,命运的阴差阳错不可谓不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

《杜月笙与孟小冬》366页

-END-

作者:如愿

编辑:林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