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鲁迅逝世当天,制作石膏遗容时粘下20根胡须,如今成一级文物
2024-11-04 14:15
发布于:天津市
1936年10月19日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在这一天鲁迅先生离世,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各界人士纷纷前来悼念。作为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有许多仰慕者和追随者,他们争相缅怀鲁迅先生,并且为他题词。为了将鲁迅先生的容貌永远地保留下来,他的一位日本好友决定为他制作一个石膏遗像。
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在拿取石膏模具的过程中,不小心将鲁迅先生脸上的胡须粘了下来。因为这一意外事件,此石膏模具成了一级文物并且流传至今。现如今它被完好无损地保存在鲁迅纪念馆中,每年都会有不少人前往参观。
生于富庶人家,无奈家道中落
鲁迅出生于浙江周家,因小时候家境殷实,所以获得了读书的机会。随后他的父亲抱病,所以家道中落,全家只好回到乡下生活,在此期间他遭受了不少白眼,所以尝尽人情冷暖。但鲁迅并没有因此放弃读书的念头,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前往日本留学。没有家里人的帮助,鲁迅完全是凭借自己的能力才争取到了此次机会,所以他倍感珍惜
在最初选择留学的时候,鲁迅选学医学,并且一开始他的理想就是治病救人。因为他目睹了封建农村庸医害人的情形,所以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救治国人。但是在日本学医期间,鲁迅改变了自己的想法,他认识到精神麻木的国人仅靠简单的医术是无法救治过来的。就算他们有了强健的体魄但是精神麻木依旧于事无补,这些人同样无法帮助国家发展。自己学医可以拯救深受疾病困扰的人,但是却无法唤醒那些精神愚昧的人。
经过一番思索之后,鲁迅放弃了学医的念头,并且积极投身文学,他企图通过文艺创作来唤醒国人。学成归国之后,鲁迅得到了重用,学识渊博他被聘到了北京大学任教。当时国内革命声音四起,鲁迅虽为文人,但是也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用自己的笔触来书写故事。祥林嫂以及孔乙己等人都是深受封建社会迫害的百姓,通过这些人百姓们知道封建制度害人不浅,因此这些文章对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鲁迅先生是一个具有傲骨的人,他不会轻易向现实妥协,并且勇敢抒发自己的观点。他的思想具有前瞻性,因此被很多人所关注。虽为文人,但是他用笔杆当作刀枪,直指那些封建统治者以及侵略者,并且唤醒了愚昧无知的国人。读了他的文章,人们会有一种备受启发的感觉,并且不自觉地被他的思想所吸引。
疲惫不堪,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鲁迅先生积极投身革命,尽自己所能宣扬先进思想、启发国民。正是由于其太过投入,所以耗费了大量的精力,身体状况不容乐观。身边的人都曾劝告他以身体为主,时刻注意健康问题。但是鲁迅忽视了朋友的这些建议,依旧不知疲倦地投身于创作之中。1936年,鲁迅的身体已然支撑不住,健康状况一天比一天差。但尽管这样,他依旧没有停笔。在他看来,一定要在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尽全力为国家做贡献。
在日记中,鲁迅详细记录了自己的病情,并且自述了他的感受。其实鲁迅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知肚明,但是他不愿因为这个原因放弃写作。随后他找到了自己的好友内山完造,并且请求他给自己找一位医生。好友收到信并得知鲁迅目前的身体状况之后,一刻也不敢停歇,立马联系了医生前往鲁迅家中为其诊治。
当时鲁迅的肩部以及肋骨处经常疼痛难忍,但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着手翻译了《死魂灵》的第二部。直到1936年5月再次发病的时候,家人送他前往医院诊治,医生诊断其为胃部疾病。到了6月份的时候,身体有所好转,众人都以为鲁迅先生身体转好了。但是没想到在同年的10月,疾病再次复发,最终因医治无效,鲁迅先生离世。
众人缅怀,留下珍贵文物
鲁迅先生的好友奥田杏花是一名雕塑家,他十分不舍鲁迅先生离世,于是萌生了想要为他做雕像的想法。就是因为有这个想法,所以才会出现开头那一幕。其实对于粘下胡须这件事,奥田杏花是非常懊悔的,事情发生之后他立马向鲁迅的家人道歉,但是鲁迅家里人并没有为难他。
一开始这个雕像是交给鲁迅先生的家人保管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建立了鲁迅纪念馆,目的就是让后人永远铭记鲁迅先生,并且传承他的精神。鲁迅的家人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主动捐出了那个雕像。不可否认奥田杏花的技术十分高超,雕像和鲁迅先生十分相似,同时因为上面留有鲁迅先生的胡须,所以变得珍贵无比。
现如今这个雕像已经成了一级文物,被放在纪念馆中供人缅怀。鲁迅离世的消息让很多人表示无法接受,因为他年纪尚轻,想必如果不是终日投身革命,不眠不休的创作,他也不会早早离世。所以鲁迅先生值得我们铭记和缅怀。之所以他的面部雕像会被当作一级文物,一是因为上面有他身上的原物,二是因为人们对鲁迅先生十分尊敬,所以才愿意把这个雕像当作无价之宝。
小结
新中国成立之后,毛主席曾对鲁迅先生极为赞赏,并且他的许多文章都被选进教材。作为现代人,我们在从小学习的过程中都接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或许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那些文字是晦涩的,但是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以及阅历之后,就能够明白其中深意。鲁迅先生并不是一个严苛、古板的人,但是面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他只有采用那种犀利批判的方式才能够警醒下一代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