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何香凝向周总理说出最后心愿:不火化遗体,周总理如何回答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01 00:15

原创 1972年何香凝向周总理说出最后心愿:不火化遗体,殡葬一条龙4008341834周总理如何回答

2025-01-28 15:00

发布于:天津市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忽听歌弹国破音,卅年回忆倚栏吟。

兴邦追念前人训,卖国求荣霸业崩。

丧了同盟诸烈士,凭谁博爱众苍生。

香江遥向中原望,力可回天尚有人。

这是何香凝在1947年写下的一首小诗,此诗先是痛斥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甘做美国的走狗,毅然发动内战;

而后又指毛主席等共产主义战士继承中国同盟会烈士遗志,挽救身处水火中的人民。

何香凝的爱国情怀在诗中展露无遗,她虽是国民党元老级人物,但早已不对蒋介石抱有任何希望。

故而在1948年响应我党的号召,殡葬服务与一批民主人士共同为国为民出力。

1972年,何香凝时已病危,无法行动的她向前来探病的周总理,吐露出自己最后的遗愿。

而周总理听后,泪水不自觉滑落,破格答应了她的请求。

何香凝的遗愿是什么?周总理又为何含泪特批?

位卑未敢忘忧国

1897年,十九岁的何香凝与廖仲恺在广州完婚,虽说二人的日子过得琴瑟和鸣,但大家不存何以囿小家。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外有侵略者威胁,内有二心之人作乱。

1903年夫妻二人决定前往日本读书,寻找中国未来的出路。

同年6月,目睹国内女性生活之不易的何香凝,发表了众人皆知的《敬告我的同胞姐妹》一文。

她在文中宣传男女平等的先进思想,希冀改变当时落后的中国,启蒙麻木的民众。

满怀爱国之情的何香凝与丈夫一起,殡仪馆在同年的9月,于神田神保町聆听了孙中山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说。

两人大受感动,认为孙中山先生所言句句在理。

于是夫妻俩亲自面见孙中山先生,想与他更加深入的进行交流,而孙中山同样欢迎这两位对国家抱有拳拳之心的青年,亲切的接待了他们。

在与孙中山先生交谈的过程中,何香凝与廖仲恺夫妇二人,感受到其真诚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于是毅然决然的下定决心,投入通过革命推翻腐朽清王朝的革命大业当中去。

在1905年的7月,中国同盟会正式成立,何香凝与廖仲恺在孙中山先生的介绍下,正式加入同盟会。

当天何香凝十分激动,脸上的笑容无比灿烂,在入会仪式结束后,她更是兴奋的一夜未眠。

后来,丧葬一条龙他们夫妇二人在东京的居所便成为同盟会成员常常来往的聚集地。

也就是从此刻开始,何香凝夫妇与孙中山先生之间的情谊延绵了几十年之久,直至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遗憾而终。

1911年2月,何香凝完成学业,与廖仲恺携儿女一同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

也就是在同一年,爆发了举世瞩目的武昌起义,这一事件,宣告统治了旧中国296年的清王朝,于此时彻底终结。

九年间,时光在何香凝的面容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但却也丰富了她智慧的灵魂。

1912年元旦,孙中山先生就任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在这一天,何香凝再一次露出了她多年前刚刚加入同盟会时的喜悦。

怀着这般喜悦之情,她念出了朋友秋瑾的诗句“拼将十万头颅血,白事公司须把乾坤力挽回”。

但革命的事业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如同列宁所言,

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

在1915年12月,袁世凯暴露出了复辟帝制的企图,公然登基称帝。

可白日梦不长久,他的皇帝梦在1916年6月破碎,后因病去世。

而袁世凯去世后,各地暗潮汹涌,中华大地再次陷入了兵荒马乱中。

力促国共合作救中国

1917年的一声炮响,俄国革命成功的消息传遍了华夏大地。

此时的孙中山先生明确意识到国民党正在堕落,如同一个慢性病人一般,正在接受时间的凌迟。

彼时国民党必须需要一味强心针,方能挽救其性命,而这强心针便是苏联的社会主义。

1920年,在孙中山先生的嘱托下,丧葬服务公司何香凝与廖仲恺开始与苏俄方面接触,并在家中学习俄语与列宁的革命思想。

孙中山先生也与列宁开始了比较频繁的信件往来,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学习俄国革命成功的秘诀。

而孙中山先生不光试图直接与苏俄接触,同时也向我党抛出橄榄枝,希望能够与我党领导者会晤。

1922年8月孙中山先生来到上海,便迫不及待的与我党李大钊同志进行了会面,相谈甚欢。

后又与来自苏俄的代表与使节相继会面,共商大事。

洽谈过后,孙中山先生的喜悦溢于言表,称我党为真正的革命同志。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争取将我党吸纳入国民党中来,也寄希望于我党助他改变国民党目前堕落腐朽的局面。

何香凝与廖仲恺夫妇更是力排国民党中保守人士目光短浅的异议,力挺孙中山先生的想法。

他们同样认为并赞同应吸收更多的工人阶级党员,建立一个真正的群众革命先锋组织。

1922年9月,夫妇二人接到孙中山先生的指示,殡葬礼仪服务要求他们前往日本代表国民党与苏俄的代表共商中俄合作,并与设立在东京的国民党支部共同准备党内改组一事。

但因何香凝之父病逝,她只得前去香港料理父亲后事,在东京活动的重担便压在廖仲恺一人身上。

而因特殊原因,苏俄代表一直迟迟未到东京,与苏俄商谈合作的事务未能如期进行。

直到1923年元旦,苏俄代表越飞及其随行人员抵达上海,直接与孙中山先生会面。

双方经过一番友好的交流后,便发布了一篇足以影响历史进程的文件——《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而廖仲恺在这份宣言发表后,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他继续与苏俄代表推进中俄合作的相关细节,并受孙中山先生之命,与越飞一同前往日本,再次就《孙文越飞联合宣言》中的条款,进行了长时且频繁的会谈。

随着彼此交谈的深入,廖仲恺逐步与苏俄代表确定了军事援助及财政援助等诸多问题,并明确了具体的行动方案。

也在彼此的交流中,了解了当前的国际局势与苏俄内部的具体情况,这一点上,极其深刻的影响了廖仲恺的思想。

同年3月17日,廖仲恺归国后,除了负责在广州的筹饷工作外,还被孙中山先生任命为国民党改组工作的全权负责人。

他又在工作之余,将用英文写就的国民党党纲、党章等文件悉数译成中文,交给孙中山先生,并详细的向他汇报了在广州的工作细节。

1923年11月,因为廖仲恺在广州的出色表现,他与苏俄代表鲍罗庭一同前往上海,主持上海及北方的国民党改组工作。

并与我党人员瞿秋白及国民党左翼胡汉明等人,一同起草国民党即将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以及新党纲。

他这一年来辛苦工作,虽说成果显著,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主持改组工作期间,仍有不少国民党右翼分子通过阻挠、造谣甚至诽谤等卑劣的手段,妄图阻碍历史进步的脚步。

在这期间,廖仲恺也会时常因为这些压力而感到烦恼。

而作为妻子的何香凝,看在眼里痛在心中,她十分理解丈夫的痛苦与忧伤,于是只能极力支持他、耐心劝导他。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顺利召开。

这次一大除了通过一系列革命化的党章、党纲、宣言外,还成立了由我党及国民党双方共同组成的中央执行委员会与监察委员会,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而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在与我党同志的频繁接触下,思想逐渐有所变化,对中国革命的方向也有了更为正确的认知,成为了我党亲密的朋友。

反对战争促进统一

1925年,孙中山先生所患癌症已是晚期,回天乏术。

在他弥留之际便口授遗嘱,其中一句

“联合世界上被压迫民族,共同奋斗”

,被在场的何香凝牢记在心。

同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世长辞,而在其去世后,国民党右派分子便看见了他们篡夺革命果实的机会。

在这一年的8月20日,国民党反动派策划杀害了廖仲恺。

两位终身为国家鞠躬尽瘁的革命同志,在同一年中双双撒手人寰。

而作为妻子的何香凝更是亲眼目睹了丈夫的死亡,心中的悲伤与愤怒,不是常人可以想象的。

国民党反动派在成功刺杀廖仲恺后,又在反革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也越来越疯狂。

其最终结果,便是发生在1927年4月12日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

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疯狂残害我党同志,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再至之后发生的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到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全面战争,何香凝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已然对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丧失了所有信任。

于是在得知蒋介石预图违反双十协定,筹划对我党展开疯狂的“围剿”行动之时,何香凝便修书一封,托梁簌溟带给远在重庆的宋庆龄等人。

希望他们劝说蒋介石,停止发动内战的愚蠢想法,采取和平解决党派争端的办法。

但蒋介石的疯狂已是无人能够阻挡,在多次争取无果下,何香凝便取道香港,接连发表

《我的简单的希望》、《希望各界人士起来督促政府实行政协的决议》

几篇文章,在文章中表达和平与团结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反对战争,是她这时唯一的想法。

她又积极动员孙科前去重庆阻止国民党反动派掀起战争,以及在之后的半年时间里,何香凝发表多次讲话呼吁和平、反对战争,可惜结果均收效甚微。

直至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双十协定,何香凝与宋庆龄等人在国内通过文章与讲话的方式反对内战,但却遭到国民党的强烈镇压。

眼见蒋介石居然做到这番地步,何香凝心中十分震惊,对国民党和国家的现状更是痛心疾首。

于是在1947年6月,何香凝与李济深等人联合成立“中国民主和平运动联盟”,继续推进国内的和平运动。

并发表《致海外同胞同志书》,痛骂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已经是穷途末路、垂死挣扎。

为扩大其影响范围,还曾求助于在纽约的冯玉祥帮忙印制散发。

1948年元旦,在我党与宋庆龄的帮助下,以何香凝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宣布脱离蒋介石的反动政府,后接受我党的领导。

1949年4月,我党邀请何香凝来到北京参加筹备新政协和缔造新中国的工作。

何香凝一下火车,就受到周总理等人的热烈欢迎。

并在1949年9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发表讲话,也在这一会议中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同年10月1日,何香凝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代替丈夫廖仲恺见证了祖国的新生。

此后何香凝在我党的关怀下,过着幸福平淡的生活。

直到1972年8月,何香凝因患有肺炎等疾病,住进了北京医院。

因其已是94岁高龄,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恢复能力大不如前,故而生命垂危。

在她弥留之际,向前来探病的周总理说出了自己唯一的愿望:

“总理,我希望死后不要火化,将我与仲恺葬在一起。”

周总理听后,含泪点头答应道:

“不烧,不烧,我们一定尊重你的意愿。”

听到周总理的答复后,何香凝缓缓闭上了双眼,脸上露出一丝微笑,在不久后与世长辞。

纵观何香凝的一生,为国家、为人民、为革命不辞辛劳,奋斗到最后一刻,属实令人感慨,也值得后人致敬钦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