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门户网站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9 02:59

  每一对准新人都想拥有一场难忘的婚礼。举办一场有声有色的传统婚礼,似乎已经成为潮流。越是传统的越美丽,越是传统的越能引起共鸣。

  在大亚湾,传承了200多年的传统婚嫁习俗--渔家婚嫁是大亚湾地区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东疍家渔民社会文化传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15年2月,大亚湾渔家婚嫁被公布为第六批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15年11月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大亚湾地区自古以来就是疍民的聚居地之一。据说,大亚湾渔民是200多年前从潮阳南迁下来的闽南人后代,渔家婚嫁习俗也由潮阳传承而来。明末清初屈大均《广东新语》称,“諸蛋以艇為家,是曰蛋家。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于梢;女未受聘,則置盆花于梢,以致媒妁。婚時以戀歌相迎,男歌勝則奪女過舟。”大亚湾渔家婚嫁是大亚湾地区疍家渔民人生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留了沿海疍民“蛮歌相迎”等传统婚嫁礼仪,是传统上疍家渔民“浮家泛宅”生活的缩影。现如今,大亚湾渔家婚嫁主要分布在沿海疍民聚居村落,包括澳头街道东升村、前进村、金门塘村和霞涌街道霞新村。

  至今,大亚湾渔家婚嫁还基本保持着传统的习俗。包括说媒、定亲、婚娶、回门等。有诗记曰:薰风丽日泛微波,碧水载舟舟载歌。狮舞旌旗千度觅,凤翔浩瀚百年合。迎亲健力妇划浆,出嫁新娘羞媚娥。舫舸华灯巧戏月,鸳鸯归卧醉涛阁。这是对渔家婚嫁的真实写照,也是疍家人“浮家泛宅”传统生活的延续。

仪式

  大亚湾渔家婚嫁的仪式极为降重,主要有订婚日、赏花日和结婚日仪式。

订婚日:吃高楼

图片

  渔家年轻男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无论是自己有意中人,还是经人牵线、介绍的,都要请媒婆说媒,以达成联姻。如今虽然是自由恋爱,但托媒的习俗还是保留了下来。媒婆通常由女方指定,主要传递女方婚嫁的各项意愿及要求。

  到了订婚日,男方出面,宴请双方亲友。订婚或婚嫁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仪式--扒龙船。以前渔民生活在船上,都是划着船去迎亲,现在渔民都用上了现代化渔船,就把划桨动作演变成了舞蹈,也就是扒龙船的由来。

图片

  订婚当天早上,自家一家喝点鸡粥、吃点炒饭炒米,中午吃渔家汤圆和炒米,正餐是下午3时开始的晚宴。渔民订婚、结婚都是下午3时摆酒的,因为以前渔民一般在3时吃午饭,然后出海。晚宴桌上有近百样茶饼、点心、陈皮、糖、水果等,堆起来一层层的,俗称“高楼”。宴席上,将婚期正式告知双方。

赏花日:剪发、赏花和拜大王爷

图片

  婚礼前一天为赏花日,这天主要有三项仪式:剪发、赏花和拜大王爷。这一天早上,准新郎由亲友敲锣打鼓、放鞭炮、扒龙船(身着渔家传统服饰的妇人手持“船桨”跳的舞蹈)送去澳头剪发,剪发时坐的方位和动第一剪的时辰,都要事先由风水先生定好。

  剪好头发后回岛上赏花。赏花其实是一个接受祝福的过程。准新郎穿着西装端坐在自家正门前,身后的兄弟手持一把大黑伞,伞上系有长红布。“好命人”(女性,村中认可有福之人,即上有老人,下多子孙,丈夫健在,家庭和睦)给准新郎递上香烟,点烟,新郎手里拿着香烟抽烟,寓意不愁吃穿;再递上扇子,接着为其戴上黑色毡帽和大红花,周围的祝福渔歌也同时响起。渔歌由准新郎的亲友以对歌的形式演唱,通常会唱一两个小时,歌词都是吉祥话,包含着对新人浓浓的祝福。

  赏花对歌仪式,也被认为是渔家婚嫁习俗的最精髓环节之一。这个对歌类似刘三姐对歌,在所有的大亚湾渔村都存在。

  赏花通常会唱1-2小时,歌词是祝福儿孙生活幸福以及对新婚生活的期盼,类似“头插银花身纷红,恭喜我孙娶新人,我孙今日好日子,一男一女好命人。”

  在结婚前“剪发”“赏花”,有行“冠笄礼”的意味。“冠笄礼”是中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男子临娶始冠,女子临嫁始笄”,男子加冠,女子加笄,一般都是在结婚前举行。渔家婚嫁的“剪发”“赏花”仪式,不仅仅是图个吉利,也是对传统“冠笄礼”的传承和延续。

  赏花仪式之后,就要扒龙船去大王爷庙祭拜海上“保护神”大王爷。此时,准新郎由兄弟撑着系红布的黑伞,嘴含香烟,手持扇子,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到了大王爷庙,“好命人”等摆好猪头、鸡、鱼、糖果、水果等供品,准新郎上香拜大王爷祈求幸福。

  拜大王爷后迎亲队和新郎扒龙船返回。回到家,先要“吊毯子”,即新郎的叔伯姑舅姨用百元大钞在饰有龙凤等图案的毯子上装饰出“喜”“永结同心”“百年好合”等字样,并将毯子悬挂于新郎家的墙上。

结婚日:迎新娘跨火盆

图片

  赏花日第二天的凌晨就是迎新娘的时间。早上5时,新郎就出发了。到了新娘那里下车,就开始扒龙船唱歌,等待良辰吉时一到,就娶新娘回家。以前渔民结婚都是用船去接新娘,现在大家觉得开车更方便。而在东升渔村,由于四面环海,如果娶其他渔村的姑娘还是必须要用船。

  在唱歌婆的歌声中,新娘身穿渔家传统服饰蓝衣黑裤,用红布遮脸走出娘家。两个“好命人”,一人拿雨伞,另一人拿着米筛,里面放上香草、芒草等,随着新娘到男方家。一路上,渔妇们欢天喜地表演着。在歌舞的“陪护”下,一对新人回到了未来将带给他们无限幸福的家。

  新娘要跨“火盆”才能进入“新”家,之后等候拜堂进洞房。拜堂后,新娘要给新郎的父母、伯伯伯母、叔叔婶婶、姑姑姑丈、舅舅舅母、姨妈姨丈等至亲长辈们敬茶、端水洗脸,这有表示已成为家中成员,和不舍客人离开挽留客人的意思。长辈们喝茶洗脸后给新人送上利是,新郎的母亲则给儿媳妇戴上金手镯,“好命人”在一旁唱着祝福歌……

  可以说,在结婚日当天,每个环节都有“好命人”唱歌和亲朋的对歌,一些渔民还戴上面具,载歌载舞。

  仪式完成后,新人着西式礼服,坐花船前往酒店举办现代婚宴;婚宴也有的在本村举办,由村中“好命人”掌勺。

  大亚湾渔家婚礼少则三天,多则五天。渔民们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歌唱,整个婚礼处处都洋溢着歌声和欢笑声。

【传承】已是省级非遗保护项目

  渔家婚嫁习俗,古老而悠远,是渔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渔家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它表达了渔民对婚姻的高度重视,对幸福和美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渔民朴素、纯真、厚重的思想感情,彰显了浓郁的海洋文化色彩及内涵。

图片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大亚湾渔民早已“洗脚上岸”,渔民传统上“浮家泛宅”的生活方式已经改变,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渔民早已与路上客家等族群逐渐融合为一体,相互通婚,越来越多的外地姑娘嫁入渔村,也有越来越多的渔家姑娘出嫁到外地。

  随之而来的则是依托于水上生活的婚嫁习俗的变迁,陆上客家等族群的婚姻习俗逐渐融合到渔家婚嫁当中,传统的水上婚嫁习俗也有所淡化,部分80后、90后已经不再接受传统渔家婚嫁习俗了,觉得形式太过繁琐。比如在现在的渔家婚嫁仪式中,新娘的“哭嫁”环节往往因为新娘不会唱渔歌而省略。

  传统文化需要传承。大亚湾渔家婚嫁习俗虽在仪式的细节上有所变化,但渔家人虔诚而努力地传承着这一渔家文化。这些年来,随着当地政府保护和传承措施的加强,这一渔家文化仍以强大的生命力展现在人们面前。

  东升渔村的徐妹是大亚湾渔家婚嫁的第八代传承人,操办不下百场渔家婚嫁仪式,传递着延续200多年的民间喜乐,大亚湾渔家婚嫁理事会和东升村村民委员会曾特意为她颁发荣誉奖励。如今,徐妹不仅继续着操持渔家婚嫁,领唱渔歌,更通过义务教授的方式,将渔歌技艺接续传承。东升渔村的东升小学开办有渔家文化传承班,每周都安排时间传唱渔歌,徐妹义务为孩子们指导学习。

图片